趣味问题分析:国产汽车为什么比合资进口车便宜?

#老司机聊汽车知识#

概述:

提升竞争力

无需“分成”

国产汽车与合资进口车相比,价格总会相对低一些;然而价格低反而成了缺点,对于很多消费者而言买车买的不是品质而是“指导价”。因为车辆的价值能直接反应其经济能力,这是一种拜金心态的具象化体现;虽说外国品牌的盲目崇拜也是因素之一,但只要中国品牌汽车的价格同样足够高,不用多久也会形成「国潮汽车热」。

只是国产汽车为何能做到在品质相当或更高的前提下,价格还要比合资与进口车低呢?其核心因素正是总会提及的两个字——自主。

合资可以理解为“合营”,模式多为中企提供资金、土地、厂房并负责制造,外企提供资金、品牌和技术;占股比例大多为“半对半”,也就是50:50,但也有些车企是外企或中企持股比例更大。

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合资汽车的价格高了,它不高就是“白玩”;这些外企可没有什么善念,进驻国内汽车市场的初衷就是逐利,所以单车利润必须保证外企可以接受,这些与其合资的中企也需要保证合理的利润,且已经用了这个模式、大多也就不太对民族汽车工业发展的推动有什么热忱了。而车辆的利润是要按照股比分配的,假设外企对单车利润的目标定在5万元,那么一辆单车利润就必须是10万元,可以理解了吧。

国产汽车的价格相对低廉,核心因素就是不用去“分成”,只要合理控制单车利润即可;说白了就是合资车企的两方企业卖出一辆车各自赚得5W,车辆的价格就得定在20-30万区间;反之品质相当的国产汽车只要保留5W的空间,那么车辆的价格就可以下探到15-25万区间,不过实际上还是要再低一些才行。

究其原因正是以“拜金”催生的“只买贵的、不买对的”的消费观念,合资汽车卖得贵则显得高级,合资汽车又总要使用外国汽车品牌,结果则是形成一种外国品牌汽车更高级的认知;当然还是有很多消费者不这么认为,毕竟国产汽车与合资汽车的市占率也是“半对半”。然而达到这个程度正是依靠国产汽车的一让再让,在合理的单车利润里再进行压缩,在普遍存在的品牌偏恶中只有以绝对的价格综合品质优势才能抢回市场份额。

从品质的角度分析,其实真正的低端车均来自合资汽车阵营;具体品牌和车型就不一一列举了(伤人太重),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通过轿车和SUV两大主力车型的销量排名榜来分析。仔细研究会发现所有知名合资汽车的销量支撑都是快销车,比如“朗宝桑”“卡思轩”“凌速凯”“迈帕亚”之流;其中销量最高的还是15万以内的轿车,在SUV阵营的合资车已经没有什么竞争力可言了,所以现在的合资车企已经在独木桥上行走,而且面对的是自主品牌掀起的狂风巨浪。

这些车的品质如何呢?

通过它们的性能、油耗、配置、内饰设计用料与车身结构用料分析,用四个字概括其共同点就是“不忍直视”。

目前的标准大致为10万以内的国产汽车对比10-15万区间的合资汽车,10-15万区间的国产汽车对标15-25万的合资汽车,15-30区间的国产汽车对标30-60万区间的合资与进口汽车,新能源阵营的中高端国产汽车无视合资品牌,对标的均为百万级进口汽车。

价格越高的合资汽车品牌溢价越高,可以用于“分成”的单车利润也就越大,实际品质并没有什么亮点;比如13-15万区间已经有使用奥托循环或米勒循环的2.0T-AWD SUV,综合实力与其相当的合资SUV基本都在20-30万区间;10万级别的混动汽车已经碾压20万级别的合资混动车,讨论性能与操控则中端国产混动与电动汽车超越一系列合资与进口高端轿跑车,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结语:国产汽车初期的“低姿态”是因为要抢占市场份额,积累用户基数以形成品牌影响力;一旦达到了一定高度,以此时成熟或更先进的技术即可打造出高端车。不过这些高端车的价格还是低于合资进口车,因为所谓的高端车也就是这个价值了;定位再高一些的车辆则不是普通车型,而是像L5一样的领袖级座驾,这种车型已经不是车企的必争之地了,有那么一两个头部品牌已然足够。

至此汽车低中高端的定位更合理,其实那些价格高昂的所谓合资品牌高端车,在其本土市场的定位比现阶段的国产高端车还要低一些;至于国产汽车也不会放弃15万以内的市场,因为这个价格区间的车辆占比超70%,是所有车企的支撑,冲击高端只是该品牌低中高端的车辆用户都有一种品牌自豪感。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推荐